第一组命题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先后于1941年和1944年获教育部学术研究评奖哲学类一等奖。汤用彤病休期间,曾由冯友兰暂代),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在胡适回国前,汤用彤曾任联大代理常委、联大常委会代理主席。当时许多朋友劝冯友兰留在美国,但一年后他却执意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他说:俄国革命以后,有些俄国人跑到中国居住,称为‘白俄。三、晚年同事和邻居——共同进步 1951年9月,马寅初接任校长后,汤用彤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前贤对冯友兰与汤用彤在创建中国哲学史学科方面的比较研究非常薄弱。
接着,汤用彤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冯友兰被推举为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皆行校长之职。1942年10月,由冯友兰主笔,汤用彤、雷海宗、郑天挺、陈序经、杨石先等各院院长、系主任共25人联名致函校领导,毅然拒绝教育部的一项专款,并请将原信附录转呈教育部。(19)需要指出的是,王龙溪没有主张心是抽象本体,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王龙溪,它们所主要讨论的本体不是宇宙来源意义上的本体,而是就心的活动之本质与恒常而言。
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这种合理的诠释可以说明恶念的来源,不过它并不直接表达体用关系的原本含义。⑨对知行合一等陈述的理解即便出现偏差,尚不至引起大的问题,而对满街皆是圣人若理解有误,病痛尤大。既然既内在又超越的良知是超越善恶的,那么顺此一路下来,人的意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便都是超越善恶的,不可以经验的善恶来描述。
进入专题: 王阳明 。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8条)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毕竟,尽管见孺子将入于井而产生恻隐之心是一种当下的自发感应,但人们遇到危险便立即逃避自保、倾向快乐舒适(好好色)却也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应。(二)意和心体良知的关系。
耿宁举例说,《传习录》的如下文本表达了体的第二种含义: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参阅Puqun Li,"On the Claim 'All the people on the street are Sage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7,no.2,2017,pp.419-440. ⑩(11)王畿:《王畿集》,第1、1页。草成为妨碍时,依理当除去,除去即可。⑥王畿:《王畿集》,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页。
阳明还说道: 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存在即是其展现,展现即是其存在。
无论人心多么阻塞,良知始终在活动,即便其强度与圣人所推致的良知并不相同。此无执着正凸显了心的实有与发用,不带有驳杂的意念。
阳明因求成圣方法,而在‘功夫中,找到‘本体,在道德论中,发现‘本体论。良知是恒照这个比喻便表达了它时时在发用(照明)。在良知涌现的当下,人们无需刻意的意念。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如果硬要直接将心的本然状态在价值上判定为无善无恶,且不论这种说法没有文本依据,从逻辑上也无法解释来自于心体的意念何以是善的。黄宗羲有类似的说法: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
实存与机能说的诠释可以较好地回应刘宗周的问难:若心体果是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阳明传信录》卷三)(30)心体若不是善,则善无来源。良知是对天理的明觉,而天理是良知的指向。
此解说会通了本体与工夫,兼顾根基与实践,极富有意义。④ 分解来讲,该解说包括形上本体说与圆融境界说两者。
(18)参阅Yinghua Lu,"The A Priori Value and Feeling in Max Scheler and Wang Yangming," Asian Philosophy 24,no.3,2014,pp.197-211.另参阅Yinghua Lu,"Pure Knowing(Liang Zhi) as Moral Feeling and Moral Cognition," Asian Philosophy 27,no.4,2017,pp.309-323. (19)Yinghua Lu,"The Heart Has Its Own Order:The Phenomenology of Value and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Dissertati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14,pp.116-125. (20)刘宗周也表达了这样的质疑:先生每言至善是心之本体。(《阳明传信录》卷三)见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五册,吴光等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91页。
……他的理想圣人,是身心皆化,好善如好色,忌恶如恶臭的人。随即引发了他与钱德洪的争讼。在佛教已是如此,何况并不推崇玄谈的儒家?观诸阳明语录与书信,其说教风格简易明白,直截了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
此说以不动念的姿态来解释无善无恶,分享了佛家无执着的工夫,却与其有本体上的差异。阳明在他处说道:身之主宰便是心。
(315条) 龙溪也承认工夫的重要: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王龙溪云,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
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参阅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2页。形上本体说侧重第一种含义,本然状态说重视第二种含义,而实存与机能说强调第三种含义。四句教的第三句表示良知能够对自我意念进行洞察检验,这也是狭义上良知的表现。草若是碍,何妨汝去?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
只是生的分数多,所谓之‘生知安行。能够扭曲良知的欲望、情愫等因素是恶念的另一个来源。
(13)牟宗三人既有限又无限之表达便同时承认了知体明觉的无限性,以及感性上的有限性。……有时说无善无恶理之静,亦未曾径说无善无恶是心体。
阳明说: 知是心之本体。它是建立在本然状态说之上的进一步综合,在更统合的层次涵盖了后者。